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真真 通訊員 朱夢瑾
閱讀提要
今年1月,我省高標準啟動武漢新城建設,形成推動武鄂黃黃一體化建設、引領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。
武漢東湖高新區,74.3%的區域面積納入武漢新城范圍,占武漢新城規劃面積的53.5%。
《武漢新城規劃》提出,嚴守生態保護紅線,構建山水城融合的空間布局。
“統籌治山、理水、營城,布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、產城融合發展的空間單元,打造宜居濕地城市樣板。”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將以流域綜合治理夯實城市生態本底,實施排水清查整改、水質監測和水生態修復等行動,確保全區“九湖二十三渠”長治久清,打造高顏值的“山水城”。
連日來,武漢新城內多個流域治理項目密集開工。這座新城的流域治理,全面“開題”。
源頭保護
初雨調蓄池“激濁揚清”
機械轟鳴、車輛穿梭,3月29日,東湖高新區南湖初雨調蓄及景觀提升工程建設現場,熱火朝天。
今年1月15日,該工程開工,以“地下蓄水池、地上建公園”為目標,新建約2萬立方米下沉式初雨調蓄池及配套設施。
“歷經35年發展,東湖高新區已匯聚企業12.5萬家,寸土寸金,故而‘向地下要空間’建調蓄池。”該項目負責人介紹,初期雨水含有灰塵、油污、垃圾等污染物,是污水源頭之一。建設初雨調蓄池,可如海綿般貯存地表徑流初雨,雨后再錯峰排向污水處理廠。
如今,南湖流域實現排水許可全覆蓋,該區同步制定重點水體面源污染管控措施,圍繞餐飲夜市、汽修美發、垃圾轉運、建筑工地、農貿市場等行業作業排水進行專項治理,為水環境源頭保護筑牢屏障。
東湖高新區還組織直屬建設平臺光谷建設公司,在湯遜湖底修建一座容量9000立方米的初雨調蓄池,實現“湖底激濁揚清,湖面碧水微瀾”。
深入肌理
管網醫生坐診“地下血脈”
隨著東湖高新區逐步“擴容”,一批年代較遠的排水管網出現老化、塌陷、破損等問題。
排水管網是城市的地下血脈。該區組織“管網醫生”及時“坐診”,開展城區管網混錯接改造更新及破損修復工程,力爭“道路不積水、雨天不濕鞋”。
在南湖片區,東湖高新區探索城市小區“零直排”混錯接改造有效路徑。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樓棟,用染色水倒進立管,現場研判,繪制施工圖紙,指導工人作業,“堅決不讓洗衣、拖地的陽臺廢水流進雨水管網。”
目前,南湖片區水環境綜合改造工程已完成首批11個小區、學校的精細化雨污分流改造,累計清淤管網約25公里,發現并修復道路污水管網缺陷300余處,污水管網非開挖整修7公里,改擴建老舊管網2.2公里。
“地下雨污管網混錯接改造,還在東湖流域、豹澥湖流域、湯遜湖流域分步實施。”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,南湖片區正在為流域一體化運維管理打造“最強大腦”,通過智能監測,實現一網洞悉全域水情。
系統治理
力保一湖清水送長江
連日來,東湖高新區環境水務局工作人員,正在對匯入豹澥河的每一條溪流周邊的污水排放口“綜合施策”。
“豹澥湖上游為豹澥河,豹澥河是由周邊豹子溪、九峰溪等6條小溪匯聚而成。”東湖高新區環境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,整治好豹澥湖,就必須要對每一條溪流全域系統治理,進行精細化雨污分流、改擴建老舊管網,同步建設末端污水處理廠。
豹澥湖、南湖、湯遜湖流域是光谷產業發展和人居較聚集的區域,水污染防治壓力較大。
為推進流域治理“一體謀”,東湖高新區“全面會診”,梳理難點堵點,系統謀劃雨污分流、管網梳理、排口整治、污水系統完善、活水聯通、生態修復、智慧監管等七個方面、10余個治理項目。
各流域藍藻水華生態修復工程也同步展開,采用多因子環境修復等技術進行水生態修復,抑制藍綠藻暴發、有害藻華等問題,同步栽培養護浮島式水生植物,提升岸線水生態景觀環境。
“一批批水下森林、水下草原扎根各流域,重塑和諧水生態,力保將一湖清水送入長江。”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,全區正大力推進水資源、水環境、水生態、水安全、水智慧、水文化、水經濟“七水共治”,傾心描繪出武漢新城山水城融合的美麗畫卷,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。